联系我们:0739-5051058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

打通汶川


引 言   汶川大地震后,交通运输部于5月12日15:00派翁孟勇同志随温家宝总理奔赴四川灾区。随后,又增派部总工周海涛、部公路司副司长李华、徐亚华和部机关干部胡滨、杨国锋、蒋琢等同志与翁孟勇同志共同组成前线工作组,按照支持、指导、帮助、服务的原则,与当地有关部门一道,共同完成公路抢通工作,以下这段文字,就是当时情景的展现……

打通汶川   中国在摇晃,亚洲在摇晃,世界在摇晃,山崩地裂的大地震,在几秒钟内,就改变了我们的视线,改变了大地的摸样,摧毁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大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像电影一样,在我们脑海里浮现,断壁残垣,血肉模糊,废墟里弥漫着死亡气息。   惊恐万状,哪里地震了,是哪里发生地震了啊?   5月12日下午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一瞬间,13亿中国人的心被汶川揪紧了,也是一瞬间,全世界为之震动。空前的大灾难,数以万计的兄弟姐妹眨眼之间惨死,数十万人眨眼之间失去了家园,但汶川是不允许流泪的,那瓦砾间、废墟下掩埋的生命,那呼救的呻吟,急需救援啊!擦干眼泪吧,向灾区进发,快,快,快啊!每一秒钟都有生的希望,每一秒钟都有死的危险,死神降临灾区,像一团晦气笼罩着万劫之后的生命。而人类,亿万颗坚定的心,发出同样的誓言:     拯救汶川,拯救汶川!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 我们选择了行动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汶川以及所属的大部分乡镇,变成了废墟,再一次让人类体验到天旋地转、山摇地动,沧海顿时桑田。   强烈的震动,迅速传到北京,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凭着多年的经验,回想起当年唐山地震的情景,立即感到,情况紧急,电话迅速接通有关人员,询问情况。但是,太突然了,没有人知道具体情况,甚至不知道是哪里发生了地震,一边焦急等待消息,一边不断询问的李盛霖,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要求部党组成员和所有机关干部,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准备奔赴灾区抗震救灾。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交通运输部党组周密部署,组成工作组,由部领导带队陆续被派往灾区,组织抢险保通。交通运输部应急指挥中心,灯光彻夜通明,整个交通行业像一台巨大的机器,迅速运转起来。动员全国交通行业全力支援灾区,随后又在全国范围紧急调运战备钢桥,组成路桥突击队千里驰援灾区,目的只有一个,确保道路畅通,保证救灾人员、物资顺利运抵灾区。为救灾赢得时间,为生命赢得生的希望。   就在地震发生后半个小时,交通运输部接到国务院电话,刚刚从河南视察回来的温家宝总理专机马上前往四川,要求翁孟勇副部长立即随温总理前去四川组织抗震救灾,时间是5月12日下午15:00。灾情就是命令,翁孟勇没有时间考虑别的,更没有时间准备,包里装上毛巾、牙刷就匆匆赶往机场。   上了飞机,才知道这次是比唐山更大的地震。唐山地震,留给我们太多的伤痛,太多的无奈,尽管过去了32年,但是,经历过、体验过那场灾难的人,是永远也无法忘记,地震意味着什么,大地震又意味着什么。   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同志,在飞机上摊开地图,研究救灾方案,大家神色凝重,心急如焚。但是成都的双流机场遭受地震损坏,已经不能降落总理的专机,只好改降太平寺机场。下了飞机,乘汽车直奔50公里外的都江堰。不到20:00,在都江堰,温总理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气氛紧张得仿佛凝固了一般。坐在会议室里,椅子如针毡,翁孟勇已经坐不住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脑子里飞速闪现的是道路扭断,泥石流满地,汽车、人员不能前行。抗震救灾,道路先行,道路不通怎么救灾啊。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一线,要去实地查看路况。参加完会议,翁孟勇向总理请了假,没有继续随总理慰问灾民,而是连夜与四川省交通厅的领导组成前线工作组一起前往汶川查看交通路况。只有摸清了路况,查明灾情,才能有效组织抢修。保通是前线工作组肩上首要的任务,是交通人天大的责任。   这时,倾盆大雨,仿佛要把都江堰、汶川淹没。 在最紧急的关头 我们冲到了最前线   大地震让全国人民坚强,也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生命的顽强抗争,看到了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传统美德在灾区变成了具体的英雄行为,不屈的精神在灾区演绎为生命奇迹。我们更看到,为了支援灾区,全国人民慷慨相助,爱心汇成暖流,温暖着灾区生者,告慰灾区的死难者。   交通是生命线,交通不通,人员、物资、设备进不到灾区,全国人民支援的善款、奉献的爱心到不了灾区,救灾就无从谈起。前线工作组到达都江堰时,时间是5月12日晚上22:00。大雨依然在哗哗地下,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分不清东南西北,都江堰是重灾区,与平日相比,已经没有车辆行驶,没有行人往来,整个城市犹如覆盖了黑色的幕布,显得阴沉凄凉,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借助雨水偶尔反射的微弱的亮光,可以朦胧地看到一些房屋垮塌,断墙孤立,横七竖八的水泥板、木棒、砖头,在雨中被淋得湿漉漉的。每一片倒塌的房屋下,都可能埋有死者的尸体,都可能有坚强的生命在等待。   工作组每一位同志的心都揪得紧紧的,他们甚至不敢也不愿想象路边可能发生的惨剧,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了救出更多的生命,必须打通道路,让救灾的人员和车辆开进灾区,打通道路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温家宝总理的嘱托,在大家心头久久回荡,要不惜一切代价,尽最大努力,尽快打同道路。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啊!这时,大家才意识到,都江堰去汶川的出口路已经被坍塌的泥石流阻断了,根本无法通行。抢通突击队上不去,机械更无法通过。更为可怕的是,大地震之后,都江堰、汶川、北川,都成了孤城、废城,断粮、断水、断电,通讯中断,几个小时前还是生机勃勃的川西名城,此时已陷入瘫痪。发出的所有信息都得靠口口相传,靠人的两条腿去跑、去传送,紧急关头,传递信息的人就来回奔跑,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时还要几个人轮流奔跑。救灾的前线工作组自身也被灾害围困着,工作陷入极度艰难。 (图为公路受损情况)     实际上,前线工作组奔赴前线那一刻起,就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手机打不出去,电话也打不出去,外面的信息也收不到,完全是被隔绝的,知道的信息远远没有灾区以外的人多,外面的人可以看报纸、电视、听收音机,上网,或者手机联络,灾区什么都没有,任何一点信息他们都如获至宝。   前面不知道什么情况,外界没有消息进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想方设法尽快打通道路,数以万计的人被废墟掩埋,等待救援,还有几十万灾民需要救助,怎么办?而这时的决策,每一项都关系到生与死,稍有闪失,都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遗憾。工作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交通人   5月12日午夜12:00,前线工作组以两个小时徒步急行,冒雨到达大坝,但是前面再也无法通行了,40多万立方的泥石流把一条三级路埋在了深处,还有几处完全消失了,连路基的影子都没有了,平日繁忙的运输线,大灾之后,像一根腐烂的草绳,断断续续在泥石里呻吟。前线工作组决定,立即派出小分队前去探路。小分队员没有誓言,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义无返顾的消失在茫茫黑夜里,那无言的悲壮,那视死如归的坦然,让留守的每一个人眼眶盈泪。   小分队沿陡峭的山岩,向映秀、汶川进发,瓢泼大雨把两岸的山头、峡谷捂得严严实实,四下里漆黑一片,大雨在山谷里形成呼拉啦的响声,继而有轰轰的闷雷滚过头顶,被埋的公路两边,时常能触摸到四轮朝天的汽车,还有大石头砸进车厢的。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深深的岷江,小分队看不见前面的路,就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向前移,遇到山包一般的泥石流,就往前爬。实在看不见了,就打开手机照一下,继续爬,手机的电是有限的,不敢多用,坚持到最困难时,才又打开手机照一下。一闪一闪微弱的光,成了小分队惟一的希望。他们咬紧牙关,互相鼓励,用敲击石头、说话,互报平安,只要有回应,就说明都还平安,听到一声闷响,心里都“格登”一下,马上相互询问,在吗?还在。还在就继续前行。   大坝,工作组焦急地守候着,等待着小分队平安回来。就在这时,余震发生了,剧烈的抖动颠簸,让人眩晕恶心,不远处的山坡上有石头滚下山谷,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所有人的心都紧缩了,没有人说话,巨响过后陷入一片寂静。大家都明白小分队正处在最危险的境地,都在担心他们的安全。小分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山谷、山坡里爬行,泥石流、落石、滚石随处都有,随时都可能……   哗哗的暴雨中,人们感到的是死一般的寂然与无助。人啊,渺小得难以形容,似乎随时都可能被暴雨和风卷了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小分队没有消息,已经几个小时了,还是没有消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夜空,雨点打得车顶棚扑扑作响,望望夜空,依然漆黑一片。怎么办?保通是天职,是救灾的先行,不论是部长、厅长、局长,还是普通的工程师、养路工,不通路就是失职。温总理要去汶川,去最严重的灾区,总理噙满泪水的眼睛,有那么多的期待,有那么多的希望,可是,大雨还在下,泥石流还在发生,前面的路依然不明情况,甚至还不知道哪里灾害最重,大家不由自主攥紧了拳头。   此时,有消息传来,四川省公路局组织的首批机械也在12日晚到达现场,几位局领导也分别都到达通往灾区的几个主要被阻路段,但是由于塌方面积大,路线长,加上山区公路低等级路上作业面窄,抢通作业十分困难推进的速度比较慢。工作组深知,在一个狭窄的作业面往前推,打通这条在脆弱的山谷间通往汶川的路,肯定需要清理很多整体震垮的山体,架设临时钢桥替代震毁的桥梁,困难难以想象,何时能打通更难以预计,需要相当的时间,而这样的速度绝对无法满足救灾的需要。还有其他方式吗?水路?空中?经过简单讨论,工作组和四川交通厅领导商议,可否利用紫坪铺水库形成的岷江水上通道,借用海事艇、冲锋舟紧急运送救灾人员和物资?带着这个问号,几位领导决定尽快组织实地考察。   早晨6:00,出去了近6个小时的小分队,终于回来了,他们用脚步丈量塌方路段,用手指测量桥梁裂缝,在艰难迂回近6个小时后,为工作组带回了难得的消息。这时,东方已经露出了曙色,只是没有能够听到鸡叫和犬吠。工作组的同志就这样在大雨中的吉普车上熬过了不眠之夜。 在艰难踏勘后 我们选择了有效的方法   巨大的力量正在中国大地汇聚,向汶川汇聚。政府、事业、企业、个人,社会各界,爱心涌动成滚滚洪流。港奥同胞,海外侨胞,全世界有爱心的人,正在把爱心传递到汶川。   打通汶川的路无疑是救灾工作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前往汶川的路主要三条,西线为317国道,从理县进入,南线为213国道317国道由都江堰经映秀到汶川,还有一条北线从茂县进入汶川。从初步探察的情况看,从都江堰至汶川的路,最为艰难的是从都江堰北上约10公里处的灰窑沟,大量巨石和塌方,以及映秀以南约53公里处百花桥垮塌,根本无法架设临时钢桥,需要借助沿河老路约5公里,而这5公里需要清除沿途堆积的40余万立方的塌方泥石流,这是成为拦路虎,要进入汶川映秀,这两段是必须首先要啃掉的硬骨头。   (图为研究抢通公路对策)     13日天不亮,几位领导就来到了水库大坝,安排河对岸的灰窑沟大塌方抢通工作,实地考察水路通道。考察现场,工作组果断提出“路水并举,水路先行”的工作设想,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设想对救灾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晚上,前线指挥部会议上,这一设想转化为抢通工作的重要思路。     14日清晨,前线工作组再次到达紫坪铺水库,通过协调,迅速开辟临时“小码头”,乘部队的冲锋舟上行,上岸后直冲映秀。路上的工作组艰难万状,连日大雨,路上泥泞,一脚下去,泥浆没了脚脖子,呼哧呼哧,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力气。浑身被雨淋湿了,又被体温熨干,反复多次。中午,乱石滩头吃几块饼干充饥后,继续踏勘。通过查看,思考,工作组提出“打通水库路,开辟大码头”的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经多方协调协商,调运设备,当天下午,水库路打通,大码头正式运营,救灾运输能力全面提高。随后,工作组又赶赴阿坝铝厂、曲江大桥、水磨镇等地实地查看公路震毁情况,初步形成了“多点推进、中间开花”的抢修工作思路。晚上回到大坝的临时指挥所时,工作组的同志已浑身是泥,精疲力尽,样子比灾民更像灾民。当晚,参加完国务院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救灾形势之后,工作组正式向国务院、发改委有关领导提出“多点推进、中间开花”的思路,得到充分肯定后,继续研究各项救灾措施,贯彻落实“多点推进、中间开花”的工作思路,这次会议在南线打通映秀战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为工作组踏着泥泞前进)     5月15日,工作组兵分三路,一路由部公路司副司长李华率队在北线由甘肃经茂县向汶川挺进;一路由部公路司副司长徐亚华迂回到西线督战;一路继续在映秀、水磨、漩口徒步查看路况,为组织施工提供决策服务。   南线抢通是一次艰难的战役, 15日清晨,工作组再次赶赴灰窑沟, 7:15灰窑沟打通,比计划提前5个小时。设计院路况调查人员花30个小时徒步回来后,详细报告了都江堰至映秀损毁情况,制订了下一步工作方案。下午,工作组查看水路运输情况,并与部队协调经水路进行机械运输。 在艰难万险之后 我们赢得了胜利   美丽的山川与辉煌的历史,眨眼间面目全非,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深深地创痛。但是,汶川没有哭,也来不及哭,因为还有无数的生命被埋在废墟里,需要救助。随着时间的推进,解放军、武警、工兵,各种抢修队,消防队、突击队,医疗队,空中陆地陆续汇聚灾区,那种忙乱、紧张、火热的场面,只有60多年前的淮海战场有过。千军万马开进汶川之前,道路保通已经没有退路了。工作组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大家知道,任何一次决策,都将关系到救灾,关系到生命,也关系到交通的形象。   长途奔波,得不到休息,许多人已经非常疲劳,所有的工作人员,每天只能休息两个小时,神经绷得紧紧的,有的人嘴里在说话,眼睛却是直直的,不会拐弯;有的人,话还没说完,就一头栽倒地下了。几天几夜没有洗过澡,没有洗过头,刚开始的两天下大雨,时常冻得发抖,后来几天暴晒,一身泥一身汗,浑身都是馊味儿。有的人脸上和嘴唇脱皮,有的人头上被安全帽卡出的一道深沟,长时间汗水浸泡和太阳暴晒,成了一道疤痕。但是,看到公路不通,去汶川的路上依然是大石头、塌方、被砸烂损毁的汽车,工作组心急如焚。   15日,前线指挥部,向参加抗灾保通的所有交通战线干部职工、武警交通部队、舟桥部队、海事救援队,发出总动员,要求全力以赴,克服困难,打通汶川,为灾区铺平救命线。   听啊,汶川响起了开路的冲锋号,一时间,所有能用的机械全部投入战斗,所有人员,不管是养路工、收费员、路政员、稽查员、机械手、机关干部、后勤人员、武警官兵,全都扑到了一线,在通往汶川的所有道路上摆开了战场。15日晚上21:15,从理县(西线)到汶川的路终于打通啦,打通啦!   西线打通那一刻,无数张黑忽忽的脸,呲着雪白雪白的牙,哭了。   西线通了,但是由于绕行,距离较长,而南线是通往灾区的最近的一条路,15日深夜,在参加完前线指挥部的会议之后,前线工作组继续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下决心打通南线,首先是打通到映秀的30公里,这是全段最艰难的路段,也是毁坏最严重的路段,尤其是靠近映秀的5公里,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集中力量打一场交通歼灭战。   (图为工作组徒步勘察公路受损情况)     按照“路水并举,水路先行” 、“多点推进、中间开花”原则,首先组织推土机、挖掘机、人力,从水路进入,沿线布点,同时组织人力,沿途搜集散落在四处的机械,能发动的立即发动,迅速开展抢通工作,从紫坪铺到重灾区映秀,只要能动的全都用上了。所谓多点推进、中间开花,就是根据地形和作业面窄的情况,把机械运送到一个点后,先推出一个豁口,并径直往前推出许多能通过一台机械的豁口,让后面的机械跟进,拉开一条战线,形成多个作业面,全线作业,中间开花,多处开花,最终实现全面开花。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推进速度,减少了机械在小作业面上揉团窝工。四川路桥、成都四川华川盛公司、武警交通一总队,三支队伍,像发了狂的狮子,在通往映秀的路上,不断从巨大的泥石流形式的山梁中撕开口子,把高低不平的公路,慢慢拉直。   人员和机械在不停地向前推进,映秀就在眼前,重灾区就在眼前,那里是成片倒塌的房屋,那里有废墟中等待拯救的生命,那里有眼巴巴盼望救助的灾民。灾情严重,刻不容缓。快!快!快啊!终于,所有的人员和机械冲到了最后一道顽垒。滑坡时一块断裂的巨石,折断了伸向映秀的手臂,搬掉它!让映秀重回温暖的怀抱。现场所有的人瞪圆了眼睛,憋足了劲。余震频频,山上的石头还在不断地往下滚落。顾不上了,这是最后一战,只能冲锋,绝不后退。人员机械一齐上,换人不歇机,多轮冲锋下来,巨石仍然顽固地亘在路上。怎么办?工作组紧急商量对策。爆破!当对所有的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出评估后,对策变成现场指令。打炮眼,装填,击发。伴随着轰鸣的爆破声,巨石成齑粉,山体未摇动,工作组和现场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硝烟过后,豁然开朗,一条蜿延的生命之路直向映秀……   与此同时,四川省公路局,阿坝州、德阳、绵阳公路部门也正在快速组织力量,从理县、阿坝、德阳等多个方向,向灾害最严重的汶川、北川、什邡艰难掘进,为灾区打通生命通道,一幅交通史上波澜壮阔的画面正在全面展开……   15日之后,进入灾区的道路陆续被打通,战线扩大到汶川、北川、青川、平武、什邡等40余个县,受汶川大地震影响最严重的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也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抢通了道路,为救灾赢得了时间,为生命赢得了时间。受部党组的委托,高宏峰、冯正霖、徐祖远等领导,相继奔赴各灾区,与广大交通干部职工一道,参与救灾保通工作。交通运输部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工作组,也相继赶赴灾区。   2008年5月,交通人留下了最难忘的一页,交通人的付出,书写了交通史上壮丽的篇章。据不完全统计,自5月12日以来,受灾的相关省市,共投入15万余人,机械300多台套,清理抢通道路3万余公里,目前,救灾工作仍在继续,被毁的桥梁、道路需要重修,还有大量的桥梁需要加固,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相信,经过长期摸爬滚打的交通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一定能够为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作者 《公路》杂志社副总编 梅 君 图片作者 《中国交通报》记者  刘兴增